2012-2013学年度教学单位考核尘埃落定
教学单位学年度的考核工作已呈常态化运行。实行考核7年来,其结果既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院系在学年度内的工作实效,又综合反映了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、工作能力和水平。十月上旬,2012-2013学年度各院系、部和基地考核工作画上句号,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、机电与自动化学院、城市建设学院、新闻与法学学院等四单位考核获优。
考核指标体系科学有效
自2006—2007学年开始,学校对教学单位实行学年度考核,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奖酬挂钩。
实行院系考核的第一年,指标体系中含18项工作考核指标,85个主要观测点,涉及基础建设、教学运行、学生工作和日常管理,其中含有若干个关键性观测点。85%以上的主要观测点达到要求,考核即合格。跨出第一步是智慧和决心,走稳接下来的每一步则需要信心和毅力。
学校根据整体建设目标和中心工作情况,以及上学年考核工作中反馈的意见,还修订形成新的考核指标体系,并将考核等级分为优秀、合格和不合格。2009—2010学年的考核指标作了较大调整,将考核指标分为建设和发展、日常管理两大类,并为各院系和基础科学部、电工电子基地分别制定考核目标,实行分类考核。科研、实践教学、试卷命题质量、考场管理、教育与宣传、节能环保等项目的考量也列入指标体系。
经过7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,现行的考核体系设有16项一级考核指标,52项二级考核指标,其中41项达标的标准细化为A、B两级。内容涉及专业学科建设、人事管理、教研工作与课程建设、教务学务管理、实践教学、实验室管理、学生教育管理等,既涵盖了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,又细致到工作的每一个节点;既是学校对教学单位的考核依据,也是教学单位开展学年工作的行动指南。
考核程序民主规范
对教学单位实行学年度考核的工作贯穿整个学年。之初,学校结合上学年评审结果、征求各教学单位和各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,形成本学年的考核目标体系,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单位。学年中,各教学单位参照考核目标开展教学管理工作。学年末,教学单位进行自评,各职能部门核实自评情况,并提出考核意见,综合两项后学校再提交校考评会讨论确定结果。
2012—2013学年,学校改革考核程序,整个考核工作向民主更近了一步。与往年不同,在学校公示考核结果后,增加了申诉期环节,各教学单位可根据结果自愿申请评优。今年9月,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、机电与自动化学院、城市建设学院、新闻与法学学院、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5个单位参加了2012—2013学年工作优秀教学单位评审会,经过教学单位陈述,校领导、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各职能部门综合评审,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、机电与自动化学院、新闻与法学学院被评为优秀。
今年的评审公示期内,城市建设学院和电工电子教学基地,在有效申诉期内先后向学校提出复议申请。两次复议评审会上,两单位陈述了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并介绍自身优势和特色。城市建设学院立足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》(2006—2020),积极贯彻落实学校“十二五”学科发展规划,在办学思路措施落实、专业与师资建设内涵发展方面集聚优势效应,复议结果为优秀。
申诉复议会上,评委还对教学单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诚恳的交流与沟通。投票程序规范民主,评审结果亦具权威性和说服力。
考核聚集能量与资产
学校实施教学单位考核,旨在进一步激发“正能量”,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。现今,学校转向内涵式发展,注重对教学、科研、文化等“正资产”的积淀,成果已初现端倪。
2011年11月,第二次教学工作会顺利闭幕。该会以“凝练专业核心能力,深化实践教学改革,构建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”为主题,掀起垮时两年之久的教学改革浪潮,为后续专业建设、师资建设及教学、科研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2013年,新闻与法学学院石长顺院长主持的《构建和发展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研究》被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列为重点项目;基础科学部齐欢主任主持的《河南省电力系统燃料存储裕度预警系统》获2013年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一等奖;经济管理学院焦雨生的《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——以湖北省汽车产生集群为例》等6个项目获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;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甲骨文公司签约共建oracle信息类卓越型人才培养基地;9月6日,《中国青年报》以《文化的深度决定学校的高度——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校园文化建设回顾》为题,折射出学校教育质量核聚变效应。近日教改捷迅频传,湖北省“十二五”教育课题又获重点项目1项、一般项目9项等。
改革轨迹显示,以科学构架为依据,走民主规范的程序,对教学单位的学年度考核,将全面深入地促进学校事业的进步与发展,且已然成为必须接力前行而任重道远的探索。
记者 赵颖
编审 山嘉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