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南湖讲坛”再掀人文热潮
於可训称莫言获诺奖不能改变“文学边缘化”的现状
於可训,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现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、湖北省作家协副主席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。
讲座中,於可训教授对莫言及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。他回顾了历史上雷速体育,雷速比分直播中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渊源,提到了鲁迅、林语堂、沈从文、老舍这些人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,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,是中国籍作家实现零的突破。同时他认为,虽然莫言获得诺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标志,但并非价值的全部,如何让众声喧哗的“诺奖热”、“莫言热”回归文学的本意,文学批评界和媒体都负有责任,应发挥客观、专业的引领作用。
於教授就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的关系作了三部分阐述。第一部分,主要分析莫言为何能在这么多当代中国作家里脱颖而出,以及莫言获奖意义何在。他说,之所以中国现在才获得诺贝尔奖主要有三个原因:中国近代以来,政治革新没有间断,文学难以在动荡的环境中生长;现代文学主要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,缺乏创新意识;30、40年代,中国地位很低,中国文学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。
第二部分主要就莫言的创作经历、作品、创作追求、小说成就和意义进行细致地分析。他认为,莫言小说实现了由意义的叙事到感觉的叙事的飞跃,作品的叙事由正统的革命英雄到民间的草莽英雄的革新,艺术表现方式由感觉叙事到狂欢叙事的突破,由雅化叙事、西化叙事到民间叙事、本土叙事的创新。
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当代文学发展的情况。於教授提到了三种文学潮流:比较重视感官化、欲望化的文学潮流,追求人文理性的文学潮流,电子媒体潮流。
在学生提问环节,就“莫言的获奖是否会成为文学的转型期”的问题,他回答道,“文学如果属于正统地位,这是一种病态。莫言的获奖只能振奋文坛的自信心,并不会改变文学边缘化的地位。但是大家要相信,心不死,文学就不死!”
吴延俊妙解“中国大陆新闻教育改革的出路”
吴延俊教授以“增强核心竞争力,减少可取代性”为主题,对我国新闻教育改革出路进行分析。当前世界的新闻教育形式,以“美、日、英、中”为主导的一种形式趋势。美国主张办学就是办媒体,学校应与媒体融为一体;英国实行的是学徒制,讲究以老带新,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;日本新闻专业培育的人才大多属于研究型人才;中国新闻教育奉行的则是与新闻实际、实物已严重脱离的体制。
我国当前新闻专业毕业生与新闻界人才供求呈“两多数、两不是”的现象,即“新闻专业学生大多数不是进新闻媒体,新闻界所招新人大多数不是新闻专业人才。”究其深层次的原因,从实质上讲,培养目标不明确。我们立意培养通才,可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什么都不会,课程设置上也太过空泛,专业课时间偏少。从根源上来说,教育理念不正确。在新闻教育在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上,大学教育应该始终是精英教育;在培训技能还是养成素质方面目标不明确,大学精神的逐渐流失,“独立之人格,自由之学生”意识稀薄。从要害方面分析;缺乏核心竞争力。任何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培养不可取代的专业人才,新闻专业的大学教育,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,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都是绝对的。
合格记者的界定需从四个方面入手,即远大的新闻理想、必要的新闻精神、不可流失的新闻伦理以及过硬的新闻技能。记者要有王者风范,要体现“王者”的精神、境界、理想、胸怀。必要的新闻精神要求我们敢于仗义执言,“仗义直言”是新闻记者、“报人”特有的精神,新闻精神也是新闻道德保卫战的需要。就新闻伦理来说,新闻工作者应该不媚钱、不媚权、忠于真理、据实报道。熟练的掌握新闻技能,还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新闻事实的发现力、新闻价值判断力、与所有人平等沟通的能力、多种媒体驾驭力。
如何培育合格记者提高竞争力?首先,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,即以素质教育为主兼顾技能传授。其次,要探索正确的途径,即把握课堂与课外两个维度,做到动静结合、课内外结合、理论实践结合三结合,同时还应有必要的实验设备及合格的教师队伍。最后,学生也应培养出自己博览、深思、多行的好习惯。吴教授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,走出学校,为自己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,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吴廷俊,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教授、博导,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,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。
记者 沈芳 黎亚娣 杨成 见习记者 陈慧 林佳佳
编审 山嘉树 代杨